產業追蹤/工研院專利布局常勝軍
自2012年起,科睿唯安(Clarivate)每年依據發明數量、專利影響力、專利獲准率、專利組合國際化程度等四大指標,分析全球機構的創新程度,並頒布「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表彰世界各地創新程度最高的機構組織。今年台灣表現超越歷年,共有五家機構上榜,包括工研院、鴻海精密、廣達電腦、華碩電腦和金寶電子,排名全球第三。
科睿唯安副總Rob Davey表示,台灣疫情困境中,今年台灣機構獲選數再創新高,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這些創新機構不但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亦突顯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能成功持續專注並引領創新。
在台灣獲選機構中,工研院在經濟部支持下,五度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成為亞洲獲獎最多次之研究機構,獲獎次數亦居台灣機構之首,不但顯示經濟部持續以科研專案計畫,鼓勵法人研究機構研發市場需求之重點技術,更展現經濟部推動與落實全球專利布局及智財組合經營策略之成果斐然。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台灣今年在百大創新機構的表現相當優異,特別是工研院,是全球上榜的五家研究機構之一。她表示,工研院做研發是與產業結合、契合產業發展,經濟部在氣候變遷、節能減碳領域相當重視,期勉工研院產出更多相關的技術與專利,為產業所用。
王美花以當年擔任經濟部智慧局長的經歷指出,台灣的專利布局都是基本功,是技術密集非常高的國家。她也指出,台灣缺乏天然資源,政府與產業透過努力研發創新,奠定今日的成果,這是非常了不起。
她說,專利不是只有現在看到的產品,而是對未來產品的布局,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也是今天台灣經濟表現的重要支撐。
科睿唯安台灣總經理范永銀讚揚工研院連續四年五度獲獎,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成績。范永銀表示,工研院在發明專利通過率高達98%,國外布局是國內的二倍,最重要是工研院的專利影響力甚鉅,「從資料中可以看到,全球引用工研院數據的公司,包含IBM、Apple、Qualcomm、Samsung,這些企業都在觀察工研院專利研發方向,也代表工研院專利在國際間是發揮很大影響力的」。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智慧財產權為國家競爭力之重要一環,如何善用專利,提升企業價值,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工研院從兩大面向協助台灣產業取得優勢、搶占商機。首先,積極活化專利,工研院已累積1萬7,000多項有效專利,為讓這些專利能被產業好好運用,工研院積極推動資本市場連結科技市場,與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及26家銀行,推動無形資產鑑價、技術加值融資等,讓新創公司可以用專利去融資及創業,提升創新的價值。第二,強化研發,布局早期關鍵專利,工研院希望台灣廠商可以超前部署,運用專利組合概念,藉工研院跨領域的能量,將不同專利整合,用來解決產業問題。
分析工研院的專利布局策略,工研院技轉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點出,關鍵在於「敏捷力」,不論哪種技術領域,專利從生到死均有完整的SOP,以「全生命周期」的思維,從結合市場趨勢的「選題」開始,進行專利分析「布局」、追蹤專利策略執行之「落實」、推廣多元專利「應用」模式,一直到去蕪存菁的「維護」與「放棄」,採滾動式優化策略,敏捷地應對環境變化而適當調整。正因為以完整的技術生態系來看待專利布局,方能產出被國際產業所重視的高價值專利。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