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要進化 IP思維須提升
國際地緣局勢升溫,美中科技戰中,台灣的科技力成為了全球聚光燈下焦點。然而,貿易戰中的重要議題 – 智慧財產權 – 在台灣的學研界與中小企業都普遍的反映出,1)庶務化、2)治理困難、3)發展疲態 這些負面的情況。學研界連年投入產生的大批專利,大部份成為管理負擔。「技術貿易逆差」 是台灣在半導體與高科技力受全球矚目的今天,較難以置信且仍未翻轉的現實。
本月9日。光電協進會和台灣智慧資本共同舉辦的首次「IP思維提升論壇」於台北與線上同步登場,集結國內多位產學研各界的科技與智財管理實務專家,集思廣益,探討台灣站在時代轉捩點與地緣風暴的中心的現實危機與翻轉契機。會中由成功大學企業關係與技轉中心張志涵主任、睿信生醫CEO暨台大前產學中心主任胡文聰博士,以及工研院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王鵬瑜執行長交流討論學研界的價值創造實際情況與智財管理痛點與難點。由台積電謝福源副法務長、台達電葉國良 法務長和緯創資通法務/專利處許峰瑋處長分享了高科技業界的管理經驗與「台灣產業界嘗試改變的企圖」;謝福源博士並就先進的營業秘密管理提供主題演講。本活動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化合物半導體暨設備產學聯盟主委暨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前NCC主委詹婷怡律師皆參與關注並致詞發言。
台灣智慧資本執行長張智為帶領專家群們進行討論,梳理出以下要點:
一、專利管理困難是全球性問題、Web3時代的去中心化思想可能為小市場國家帶來契機
全球各國的專利申請與維權制度事實上存在著「跟不上數位世代速度」的問題點,呈現「只有BIG TECH (超大型科技公司) 具有必要規模、參與並利用專利的情況。」。全球專利體系可說被美中歐此等大市場國家主控、IP經濟受大資本企業把持,智慧財產體系不為智慧效力、資本剝削情形嚴重,而這並不只是台灣的問題,是全球小市場國家與中小及新創企業的共通問題。專利制度是極度中心化的體系,更甚於金融。隨著Web3浪潮在全球漫延,去中心化的新型IP價值載體可能是數位資產中的重要一環,而產出大量高科技發明的台灣應該更關注此發展,不但可能翻轉過去IP管理疲態,更可能創造全新產業生態鏈。
二、千億逆差 始於循環;萬物互聯 與ESG浪潮將帶來IP出海口曙光
台灣高科技產業與全球BIG TECH緊密連結,在傳統專利經濟上,也需要由製造業防守思維提升到「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因應公司治理意識提升,台灣科技業已開始對於「治理專利資產」形成一定的氛圍,制定KPI與行動計劃。然而散布於全球供應鏈各種中間位置的台灣產業,過去難以「自行主張專利權利收益」的原因在於:主張的對象上不是客戶、就是死敵; 造成客戶關係緊張與形成你死我活的專利大戰都不是企業樂見。
因此,第三方專利授權服務,特別是專利池型態的聯合對外授權機構就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在全球萬物互聯,傳統產業數位轉型,以及ESG的各種發展趨勢帶動下,台灣的科技力,有機會在許多新應用領域找到藍海,對於IP授權的未來來說,異業授權的機會,以及有別於產品品牌與服務品牌的「聯合技術品牌」(joint technology brand),將是形成台灣科技力新出海口的重要戰略手段。在台灣本土,產值估計只有百億的「IP內循環」市場,雖然經濟規模上不如國際貿易重要,但提升台灣科技地位與IP價值,將是重要起點。由產業內循環啟動,形成對IP資產化治理的慣性與人才培育,將是翻轉千億的IP貿易逆差及上看三至五千億IP貿易順差的基礎建設。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 謝易晏,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cooperation/65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