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tional Law Review「外部in-house顧問模型—讓智權顧問與新創公司有效串聯」報導
新創企業的創新是各國科技與經濟的重要原動力,任何新創公司都需要依靠法律建議,以避免在保護智權的工作上犯下早期錯誤,造成嚴重的長期影響。
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專利保護為例,對新創企業尤其重要,因為專利提供了一種法律認可的壟斷權,能有效禁止競爭對手進入市場。專利的申請也是向競爭對手宣告訴訟風險,來幫助新創公司抵禦專利侵權攻擊,從而達到防禦目的。
儘管大多初創公司認可專利和智權保護的好處,企業所需的服務與法律行業提供的服務之間存在著差距,讓許多新創公司出於成本考量,放棄了任何法律顧問的專業支援。
當今,在可能尚未有收入的技術開發環境中,並非每家公司都擁有內部的智權或專利顧問資源;至於大規模的公司,大多有專門指派的內部智權顧問,統一管理數家經手其專利組合和國際申請的外部公司。
因此,新創公司和大型公司在智權保護方面的差距就形成了,促成了權利集中在少數科技公司手上的商業環境。
為了應對這種市場差距和現代新創公司的成本意識,IP法律工作者們已經開始改變傳統的法律服務模式。衍生出的一種方法,即是「外部in-house顧問模型」,簡單來說:外部in-house顧問會通過與新創公司的內部智權戰略和優先事項保持密切串聯,以類似於in-house的工作角色與公司進行專門的聯絡。
外部in-house顧問不僅會定期與內部總法律顧問會面,會面對象還包含新創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排除公司內部最接近公司創新優勢的第一線發明者、工程師或設計師之外的任何管理人員。
這為新創公司創造了一個可以快速且統一互動的接觸點,好整合公司所有成員的心力,並消除與多個外部窗口協作的成本和低下效率。
此外,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外部in-house顧問模式的最大好處,可能是從了解如何尋求正確專利、熟知新創公司競爭優勢的顧問身上獲得直接指導。通過專注於正確的專利策略上,新創公司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並將資源重點放在創新目標上。如此一來,整個新創公司上下都會更了解知道智權投資組合的範圍,幫助公司整體員工更積極的參與智權經營工作。
外部in-house法律顧問的費用安排方式,則可能包括專利申請及訴訟的每月聘用費、每月收取固定費用、按項目收取的固定費用、基於訂閱的收費模型、按小時計費的項目費用結構,或是用設有服務時間上限的每個期間(例如一個月或一個專案)的數量來計費。
藉由在外部in-house法律顧問和初創公司之間保留費用操作空間,能夠靈活地幫助初創公司進行費用安排,而不用拘泥於傳統的法律服務收費機制,讓律師或顧問與新創客戶取得平衡點,為雙方創造更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多元的產品和定價,能夠為那些更看重價值並願意貨比三家的新創公司提供更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