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石崇良推本土藥上市優先盤點仍在專利期內進口藥品
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準衛福部長石崇良昨(28)日在健保署召開記者會時強調,藥品供應鏈韌性將是他上任部長後最迫切的挑戰之一,美國關稅議題變數還很多,將先盤點仍在專利期間的214項進口藥品,未來將加快推動本土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上市。
石崇良表示,美國政府對關稅政策雖然尚未公布,因應未來可能變數,衛福部仍必須提早做好準備。他表示,目前台灣藥品供應中,最脆弱、風險最大的是仍在專利期間的進口高價藥品,這類專利藥品共有214項,其中約有75項屬於必要藥品,無可取代。衛福部將設法儘快分散風險,將這些藥品列為防護重點。
石崇良表示,衛福部已在特別預算中規劃約200億元作為備援資金,用以確保藥品供應不致中斷。這些資金將優先用於支撐最脆弱藥品的採購與調度,是維持醫療體系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他表示,關稅議題變數還很多,但不能等到危機發生才準備,未來將加快推動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上市,分散風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目前健保法已完成修訂,凡國內製造的學名藥,只要在原廠藥專利到期五年內上市,健保給付價格將比照原廠藥,以鼓勵業者投入生產;對於市場競爭不足(三家廠商以下)的藥品,健保署也不會調降藥價,甚至在原料成本上升時,將允許合理調漲,以確保廠商維持供貨意願。
石崇良表示,近期市場上出現速效型胰島素短缺現象,主要原因是某國際藥廠轉移產線,導致原有產量下降。雖然台灣市場還有其他廠商供應,但因市占率原本偏低,產能提升需要時間,短期內造成部分藥局和診所供應吃緊。
他指出,這類情況並非不可預期,但因缺乏有效的預警制度,替代廠商未能及時調整產能。未來將要求藥廠強化供應異常的通報義務,及早預警,讓主管機關能夠啟動專案進口或提前調度,避免市場再次出現斷鏈。
此外,社區的藥品分配同樣需要韌性,將檢討相關規範,建立藥局間調劑與配送機制。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系,記者 謝柏宏。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9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