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新創智權論壇智財組合拳應對專利訴訟
經濟日報 記者朱子呈/台北報導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表示,若以人口基數衡量,台灣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的專利獲證強度幾近「全球第一」,充分展現我國充沛的研發量能,並且將其有效轉化為具交易價值與防禦能力的智財無形資產。
廖承威15日出席工研院舉辦的「智權新創一:世局變動中的智慧財產權發展與策略」論壇,以「國際智權發展趨勢觀察與分析」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首先指出,國內專利平均審查期間,已由高峰時的46.7個月大幅縮短至約14個月,促進創新成果快速落地。再者,若以「每百萬人口」衡量各國取得美國專利之專利強度,對應台灣現有2,350萬人口,於2023年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的專利獲證量達870餘件,接近900件規模,晉身全球第一梯隊。
觀察技術版圖,半導體無疑是台灣最耀眼的座標。本土專利申請長年以IC製造與設備為大宗,外國來台申請亦多集中於半導體產業。以南韓為例,其在台申請總量中,約有三分之一落在半導體領域,顯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關鍵地位。他指出,透過專利是觀察產業發展的前沿指標,熱門領域往往伴隨專利快速累積,而半導體正是當前最明顯的「熱區」。
除半導體產業外,智慧醫療正逐漸形成台灣的第二條成長曲線。台灣在資通訊(ICT)技術具備優勢,而醫界與工程界間,正逐步搭建橋梁。
透過醫師與工程團隊的攜手合作,醫材、影像與資料系統將更貼近臨床需求。廖承威指出「醫界投入研發第一線後,產品更能精準對應臨床需求(On-demand)」,快速提升產品市場化進程與成功率,值得各界研發團隊持續深耕。
廖承威進一步分析國際智權動向,美國作為我國企業的最大外銷市場,近年來由於積案量不斷攀升,USPTO推動增聘人力與流程優化。
相較於此,專利審判暨上訴委員會(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PTAB)的專利核准後複審程序(Inter Partes Review,IPR)近期在立案門檻及審理實務上出現變化,導致上半年程序駁回(procedural denial)案量顯著增加,部分企業因而改採單造再審查程序(ex parte reexamination)作為替代途徑。此趨勢對我國企業的啟示在於,必須審慎規劃「專利侵權訴訟無效抗辯」、「複審程序」或「再審查程序」等專利無效工具之運用策略,必要時應以組合拳型態,提前備妥最佳方案。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系,記者 朱子呈。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9090649?from=edn_subcatelist_cate>